
(图:小坡店屋先后分段拆迁,图中央是“书城”,其隔邻空置地段,上世纪80-90年代停止发展市区组屋时,空置多年,现是国家图书馆新楼)
吴庆辉
正在兴建中的达士岭组屋 (Pinnacle@Duxton)其中5房式单位的预售价己从4年前的54万涨至近65万。
达士岭拥有个1848个单位,位于丹戎巴葛区(Tg Pagar)广东民路 (Cantonment Rd) 是几座50层高的新式组屋,建筑工程预计要在2010年完成。另一个类似市区新组屋的项目则是在文庆路,早年位于核心市区外的文庆路地段,今天已属于市区的范围2-4公里的一环内,有待发展黄金地段。
战后新加坡人口迅速膨胀,但是在上世纪50-60年代,我国大部分人口主要仍然高度集中在市区里,范围不超过3英里半径。上世纪60-80年代间,市区重新计划下把城市里部分的两三层低楼旧店屋拆迁,再将部分腾出的空间建造廉价高层组屋,一方面安置部分受赶迁的居民,同时也解决当时因火灾而丧失居所等紧急居住问题。
今天这些市区组屋包括:
(1)Crawford Center Block 1-17 (哥罗卜中心,代号N1,火灾区,后又加建 Block 461-468),(2)Bras Basah Complex (勿拉士峇沙, 书城) Block 232 - 233,
(3)Waterloo St Center (滑铁卢街) Block 261 - 264,
(4)Cheng Yen Center (清渊坊)Block 269, 269A - 269C(四马路观音庙),
(5)Albert Center (雅伯中心)Block 270-271(Albert Street),
(6)Rochor Center (梧槽中心) Block 1 - 4,
(7)Victorial Street estate Block 405(已被拆除)
(8)Hong Lin Complex (芳林苑) Block 532 - 538,(代号S1)
(9)Ellenbough Block 1-3(潮州巴杀旁)(己被拆掉建地铁克拉码头站,现为Clarke Quay “Central”)
(10)China town Complex (牛车水) Block 4, 5, 333 - 334, 335 335A, 335B,336(11)Tg Pagar Plaza (丹戎巴葛) Block 1 - 6,
(12)Outram Park (欧南园)Block 17 - 31(已被拆除)
(13)Everton Park (艾弗顿园)Block Block 1 - 7(广东民路边)
(14)Cantonment Road Block 1 - 2(拆除正在建达士峙)
(15)Chin Swee Estate (振瑞路)Block 1 - 13, 32-34, 51-54
(16)Kelantan Center Block 26-30,(Jalan Basar, Sungei Rd 结霜桥地区)
(17)Tekka Center (竹脚中心)Block 661-665
(18)Rowell Center (罗卫中心)Block 632-642 (Kg Kapor and Jalan Basar)
(19)Selegie House Block 8 - 10 (1963年落成)
(20)Lavender Street(劳明拉街”芒加脚”)(60年代中)(已被拆除改建新组屋)
市区内新的组屋居住环境,为居民供水供电还有属于个别家庭自已的卫生设施,居民除了要习惯住在高楼环境以外,主要仍生活在熟悉的街坊,只是移到垂直空间上方高楼组屋单位里,一般生活作息,例如,上班买菜孩子们上学都沒多大影响。
在这期间,岛国各地的卫星镇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,新加坡史上出现一场大规模人口迁出市区的活动。平面发展,使人们居住地点与城区的距离扩大,因此人们生活上需要负担一笔交通成本和花上一点来往的时间。空间不够用的问题近日更凸显在汽车的使用的ERP费用和泊车问题上。
80年代后,在市区里也停止公共住屋的建设。市区土地垂直空间沒进一步为居住用途发挥最大效益,
今天我们看新型高楼公共住屋再度在达士岭、文庆路等地段出现,这是否标志着大众居住市区新时代的开始?
住在市区是十分具有吸引力,它不但享有种种生活方便,更可以抛开拥车与做车奴的烦恼,可把挤交通的时间用在生活素质提高上,从达士岭的市价已反映出来。
相信会政府会在市区规划上为更多高楼新型组屋提供发展地段,若加以利用核心市区外2-4公里半径这一环地段的垂直空间,我们城市地貌又要大改观,也是为城市带来人气和刺激经济的一股新力量。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[Atom]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