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”组”屋

我回答得很干脆:”政府组屋.”
可我的中国朋友却满脸疑惑地问:” 为啥叫’政府组屋’呀?”
他这一问可把我愣住了. 我们习以为常的就知道”政府组屋”指的就是 HDB flat. 可是, 你有没有想过, 为什么叫”政府组屋”呢?
翻翻词典, 没有”组屋”这名词. (”祖屋”倒是有被”正名”)
为什么不叫”政府公屋”, “政府廉价屋” (还好当初没叫廉价屋, 要不然以今天’组屋’的价格, 恐怕要改名了!), “政府津贴屋”等等…
我到网上的”中翻英”系统打上”政府组屋”, 得到的英文翻译是:
“The Government forms a house.”
哈哈哈!
也怪怪的, 应该是 “the government builds house” 才对; 那就该叫”政府建屋”, 或”政府造屋”, 或干脆就叫”政府屋”算了.
“组”屋?
我想了几天, 终于想到了!!! 当初”设计”出”政府组屋”这中文名称的”功臣”其实用心良苦, 整个名称的奥妙就在”组”这个字!
“组”的意思是”组合”, 就是把东西凑在一块.
“组屋”指的不仅仅是”建屋”那么肤浅, 那么表面. “组”字其实蕴藏了socio-political 密码!
首先, 通过”政府组屋”的”居者有其屋”计划, 把人口的种族及籍贯集聚地打散了, 重新”组合”起来. 今天我们要买卖”组屋”都知道每个地区都有种族比例. 所谓的ChinaTown, Little India, 甚至是Geylang Serai, 其实是摆来赚旅客的钱. 我们都知道, 今天各种族的居住地大致上都被”组屋政策”巧妙”组合”了.
除了种族的”组合”, “政府组屋”也在其他人口分布(分配)策略上扮演”重新组合”的”白手套”角色. 根据HDB的资料, 大约84%的新加坡人住在”组屋”, 可以说除了top 10%高薪族群, 政府通过了”组屋”也直接”组合”, 分配高达84%人居住的地区. 你会发现, 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类型, 不同价位的组屋单位. 三,四,五房, 和公寓都”组”在一起 (有些较久的’组屋区’还有一房, 两房租赁组屋). 这种用公共住屋政策来”组和”不同的 income strata, 其实是很高明的政治手法. 所以新加坡基本上没有出现”贫民窟”的窘境.
这也还不是政府”组”屋最最巧妙的地方.
最神气的是能通过政府住屋来”重新组合”人民的财产! 那才是”组”的最高境界!
我想你也懂我指的是什么. 不是吗? 84%的人的大部分”财产”不就是CPF里的积蓄吗?! 而大部分如我的人, 大半辈子的CPF不正是”套牢”在”组”屋里吗?
这不也是”组”屋的绝妙”资产组合”吗?
“组”和”租”是谐音. 我们的”组屋”, 严格说来的确就是”租屋”.
绝!
你说, 这”组”字是不是”政府组屋”的点睛之处呢?
我提议, 那位想出”政府组屋”这绝妙名称的功臣, 今年的国庆应该获颁一等功勋奖!
(当然, 也应该让他/她一生免费住在Pinnacle@Duxton! **)

** Pinnacle@Duxton 是HDB推出的第一个BTO (Build To Order)大型项目, 楼高50层, 首批528单位一出炉就被”抢购一空”, 堪称是”政府组屋”中的豪华奢侈版!)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[Atom]
<< Home